看完了《评估》这部电影,我不禁开始思考:未来我们的生育制度会走向何方?这部科幻片描绘的后末世世界里,生育权成了一个需要"考试"的特权,这样的设定虽然夸张,但现实生活中,已经有国家开始探索类似的生育评估机制了。比如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"婚姻辅助计划",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妇多生育——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"评估"呢?
人口危机下的生育选择
说实话,看到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数据就让人焦虑。韩国去年生育率跌破0.8,创下历史新低;日本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29.1%。面对这样的人口危机,政策制定者们正绞尽脑汁寻找解决方案。北欧国家尝试用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和优厚的育儿福利来鼓励生育,而有些国家则在考虑更激进的措施。
我认识的一位在东京生活的朋友说,他们公司最近推出了"生育积分制度",年轻人的婚育状况居然会影响到职业晋升,这让人不得不思考:在解决人口问题的同时,个人的生育自由该如何保障?
当生育成为一种"特权"
电影里那个残酷的设定——生育需要经过考核,让我联想到现实中一些学区房的政策。在北京,想要孩子上个好学校,父母的户籍、房产证都要符合一系列条件。这不也是一种另类的"生育评估"吗?只是换了种形式而已。据说新加坡有些高级公寓的"家庭友善政策"规定,优先考虑有孩子的家庭购房——这样的"鼓励生育"措施,到底算不算一种隐性的生育门槛?
技术也在改变着游戏规则。基因筛查、试管婴儿等技术发展让"优生学"的幽灵重新浮现。在深圳,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对申请试管婴儿的家庭进行智商测试。这样的提议虽然立刻引发了争议,但科技的进步确实让"生育评估"变得越来越可能。
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育未来?
面对这些挑战,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:生育既是个人的基本权利,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。挪威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——他们为每个新生儿提供相当于6个月工资的育儿津贴,同时规定父亲必须休至少10周的产假。这样的政策既尊重了生育自由,又承担了社会责任。
或许未来最理想的生育制度,不是自上而下的评估与控制,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。就像我那位在哥本哈根工作的表妹说的:"在这里生孩子,你会感觉整个社会都在帮你"。这可能才是解决人口危机的正确方向——用支持代替控制,用鼓励代替评估。